广告

城市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之窗 > 智慧城市 >

充分认识韧性城市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

2024年03月26日 10:04:36

   于琛

   《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日前获北京市政府批复。《规划》提出,完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依托城市公园环、郊野公园环、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和重要的生命线环廊,构建三条韧性支撑环,不断提高城市有效应对重大风险灾害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能力。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当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战争等风险发生,韧性城市能够有效预测、承受冲击,快速应对、恢复以及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同时,通过合理调配资源,将各类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并通过适应与调节更好地应对即将发生的灾害风险。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基础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空间韧性、生态韧性、治理韧性等,体现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医疗卫生、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诸多领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一系列城市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进一步推进韧性城市建设、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提供了根本遵循。认真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各项要求,立足超大城市防范灾害风险和首都安全保障要求,着眼于新时期韧性城市建设及首都发展新形势,构建安全可靠、灵活转换、快速恢复、有机组织、适应未来的首都韧性城市空间治理体系,将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北京作为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提升城市韧性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言而喻。无论是立足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人口分布、功能布局和生命线系统,通过空间布局创新为韧性能力提升留足空间和接口,还是建立健全京津冀区域突发事件协同应对和联合指挥机制;无论是提升暴雨、暴雪、高低温等极端情况应对水平,还是构建“三环八廊多支点”的韧性城市支撑体系,乃至激发全民参与城市安全建设、城市防灾减灾救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是朝夕之间轻而易举可以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把韧性城市建设放到更加突出位置,按照“项目化、工程化”的要求,逐个破解各领域、各环节难点问题,形成具有灾时维持力、灾后恢复力、面向未来转型力的首都韧性城市空间治理体系,全方位、全过程提升城市面临逆变环境时的应对能力。

   比如,在提升应急避险转移能力方面,需要统筹考虑地理区位、交通条件、人口数量、建筑密度、灾害类型等因素,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应急避难设施与交通、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设施用途统筹兼顾、功能及时转换,科学布局建设集道路、供电、供水、通信保障于一体的高韧性节点,在紧急情况下满足居民转移安置、生活救助等需求。再比如,实现家庭—社区—组团每个层级负责三天物资供应,需要持续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标准,结合主要灾害发生后医药物资需求和储备条件,逐步建立、定期更新《北京市居民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清单》,引导单位和家庭常态化储备适量应急物资,整合超市、菜站、药店等各类空间兼顾物资储备。

   作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和深刻转型的超大城市,北京必须保持如履薄冰的紧迫感,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韧性城市建设为抓手,坚决防范化解各种“黑天鹅”“灰犀牛”,全力维护首都安全稳定,切实保障高质量发展。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梁海波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