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城市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之窗 > 建设理论 >

住建部:我国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累计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住房条件

2021年07月08日 15:37:56

人民网北京7月7日电 (初梓瑞)“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7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住房保障体系,对于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公租房是互相配合的制度

“全国已经有1600多万套公租房,公租房主要面向的对象是城镇住房、收入都困难的家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曹金彪表示,要租公租房是有门槛的,这个门槛是双门槛,就是收入也低、住房条件也差。具体范围条件由市县人民政府规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曹金彪答记者问。图片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官网

曹金彪指出,公租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实物保障,一种是货币补贴。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可向政府提出申请,政府既可以提供实物的公租房,也可以给予货币补贴。

“保障性租赁住房面向的对象和公租房不一样。”曹金彪介绍,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是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从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出发点来说,是在公租房之外,来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困难。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合理确定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目标,采取多种方式来增加供给,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

曹金彪表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一个特点,主要利用存量土地和存量房屋,在城市里的老城区、园区或者交通便利的区域建设小户型、低租金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这是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定位,是和公租房互相配合的制度。

“国家层面要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各地要根据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结合实际,确定各地的具体保障方式。”曹金彪说。

解决青年人、新市民的住房问题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才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倪虹强调,解决青年人、新市民的住房问题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意见》明确,城市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促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负主体责任。地方政府应如何具体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

曹金彪表示,第一,定计划。落实《意见》,城市人民政府首先要摸清楚本地区、本城市的需求情况。坚持供需匹配的原则,科学确定本城市的“十四五”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目标,制定年度建设计划,并且向社会公布。

第二,出办法。《意见》出台以后,各个城市人民政府要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要根据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同的筹集渠道,按照保基本原则,分类制定准入退出的具体条件等。

第三,建机制。最重要的是审批机制,要让这些项目,让各类市场主体能走得通,构建联审机制。

第四,强监管。要加强对保障性租赁住房整个建设出租和运营管理的全过程监督,防止上市销售或者变相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

第五,做衔接。各地要对现有政策支持的租赁住房进行梳理,符合规定的都要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规范管理,不纳入的不得享受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专门支持政策。

《意见》出台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意见》出台的主要目的,就是明确了相关支持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尽最大努力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曹金彪介绍,《意见》出台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保障性租赁住房一定要小户型、低租金,而且要有利于职住平衡。小户型、低租金是适应新市民的承受能力,同时主要利用存量土地和存量房屋建设,新建的也要选在交通便捷的区域,确保职住平衡,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第二,有利于推动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意见》明确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五种方式,是引导多主体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有力出力,真正形成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制度。

第三,有利于缓解住房租赁市场结构性供给不足。从调研情况看,现在大城市的住房租赁市场,是结构性供给不足。户型大的房子供大于求,小户型的房子供不应求。所以,政府给政策支持,推动多主体、多渠道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弥补住房租赁市场缺少小户型、低租金房源的不足。

第四,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企业。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政府给予政策支持,能够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帮助住房租赁企业实现资金平衡,让企业发展壮大,同时也能提供适应新市民、青年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第五,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增加了适应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供给,能分流住房需求,合理释放购房需求,而且今后还有共有产权住房的解决渠道。通过这些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贺俊艺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