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城市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之窗 > 城市文化 >

珍爱历史遗存 延续城乡风貌

2021年09月24日 18:01:30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数量众多,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王克剑

前段时间,泉州跻身世界遗产城市。申遗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泉州对文化遗产全方位保护和活化利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数量众多,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大保护力度

在以往城乡建设中,经常出现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盲目仿古,甚至不惜毁掉先贤留下的历史文化之根的现象,致使原有的古城老街失去风貌特征,人们望山见水的乡愁记忆被破坏。

在今后的城乡建设中,应划定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范围和必要的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明确保护重点和保护要求;保护文物本体及其周边环境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重点保护体现其核心价值的外观、结构和构件等,及时加固修缮,消除安全隐患;保护能够体现城市特定发展阶段,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凝聚社会公众情感记忆的既有建筑、城镇、街区等,不随意拆除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古民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

融入城乡建设

在建设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过程中,通过不断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妥善处理新城和老城关系,合理确定老城建设密度和强度,科学有序疏解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不相适应的城市功能,才能让城乡历史文化遗存融入城市发展,得到更好保护。

要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稳妥推进城市更新,加强重点地段建设活动管控和建筑、雕塑设计引导,保护好传统文化基因,鼓励继承创新,彰显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面”;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建设文化展示、传统居住、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特定功能区,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通过采用微改造方式,增加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地段的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通过加强多种形式应急力量建设,制定应急处置预案,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提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地段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推进活化利用

为了让城乡历史文化遗存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应通过外部获取驱动力,将文化遗产的内在核心价值融入当今百姓生活中,建立符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以达到文化遗产适应新时代并继承和弘扬的目的。

通过有效合理利用,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城乡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通过利用具备条件的文物建筑作为博物馆、陈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加大文物开放力度,让公众在参观中学会保护;通过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将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加建、改建等来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通过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促进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通过鼓励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产生活。(作者系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责任编辑:马罡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