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城市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之窗 > 建设理论 >

剑言城市 | 建设现代化新型韧性城市

2022年07月15日 17:53:02

文/王克剑

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多样化,城市生态、环境以及资源承受着更大压力,经济、人口以及服务的聚集也对各种灾害风险产生放大效应,城市脆弱性不断攀升,城市治理更加复杂。如何提高城市面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同时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城市服务效能,已成为当前国际城市治理领域的重大难题。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城市建设,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曾提出:城市韧性是指一个城市的个人、社区和系统在经历各种慢性压力和急性冲击下存续、适应和成长的能力,包含7个主要特征,即灵活性、冗余性、鲁棒性、智谋性、反思性、包容性和综合性。

现代城市面临逐渐成为常态的“未知”和“非常态”的压力与冲击,韧性城市建设需从经济与治理、生态与基础设施、社会与创新三个维度进行,统筹协调、相互融合,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

经济与治理韧性包含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治理两大内容,其中,精准的公共政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强有力的产业转型与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发展格局,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与转化效能,提高城市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波动局面的能力;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核心是顺应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以期在产业结构、动能转换、信息化发展等方面实现变革。

城市韧性依赖于城市中多种系统和系统耦合的累积和持续韧性,还应考虑更大范围的城市组成部分,包括道路、人员流动、基础设施及河流等对该城市韧性的影响。

生态韧性主要强调的是生物多样性。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而言,生物种类越丰富,其长期活力和稳定性也越高,对灾害的抵御和恢复力越强,城市韧性与调节能力也就越强。而基础设施韧性构筑的是城市可持续的生命线。对其进行生命周期的系统管理,能最高效地预防、调整与抵御风险,最大程度地恢复城市正常建设与发展。

社会与创新韧性旨在构建更平等、更包容、更多元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创新的韧性规划才能创造有普适性、延续性的空间。强化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多元结构,以此为根基统筹城市发展与安全,推进绿色与创新的现代化新型韧性城市建设。(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责任编辑:马罡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