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城市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之窗 > 城市经济 >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2023年03月29日 16:17: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文/王克剑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到2035年,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必经之路。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主席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更加注重人的发展、人的权利、人的幸福,即走高质量城镇化发展之路。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之路,需抓住城镇化的本质,推动农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从而真正成为市民。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引进外资并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了工业化水平提升和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由此产生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为大量城镇居民创造了就业岗位;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村出现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国家城市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城镇化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可以说,没有农业转移人口的积极参与,我们的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将是迟缓的、缺乏动力的。由此可见,城镇化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互催生实现的。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0.2%提高到65.2%,十年来有1.4亿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这组数字意味着,“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城镇化率突破65%的目标提前完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开展城市工作,重点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无论是新型城镇化水平,还是城市宜居水平;无论是人民生活质量,还是城市竞争力都得到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城市发展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从国际经验来看,城镇化率达到65%以后,人口会加速向一二线城市,以及都市圈、城市群集聚。这是一条基本的经济规律和城市化规律。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来看,和发达国家历史同期比较,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仍属于相对偏低水平。随着城镇常住人口的快速增长、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在扩大内需潜力、持续激发经济动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如何消除城乡壁垒、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解决好转移人口的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关切?如何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如何让新市民、青年人安居乐业等系列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突出问题,才能推动城镇化走深走实,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美好愿景。

走城乡融合、共同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本质要求之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和体现这个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

习近平主席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在农村人口数量巨大的中国,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重点和难点就是农村和农民的富裕问题。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最为集中的突出表现,一是脱贫,二是城镇化。过去10年,通过脱贫攻坚解决了一亿多农民的绝对贫困问题,通过新型城镇化使近两亿农民进入城市生活。

在脱贫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坚持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同步加强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有效防止出现“城市繁荣、农村落后”两极分化的景象,呈现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美丽乡村和繁荣城镇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新征程上的城镇化仍要坚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社会差别,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当前,还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虽然长期在城市工作居住,但还未能全面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

进入城镇化的下半场,要更加注重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通过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不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特别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之际,还需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快覆盖常住人口,切实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权益,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既“安身”更“安心”。

对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作出了相应部署,如:“分类放宽或取消城镇落户限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7万个”“建立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推进长租房市场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通过高质量的城乡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来实现和推动人的全面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这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走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数据显示,每年有上千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率还会上升。到2035年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如何推动城镇化“下半场”走深走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有序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完善城市特别是县城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县城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据统计,2021年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约2.5亿人,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既是县域经济内部循环的中心节点,也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融通发展的关键枢纽。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可以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可以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县城发展的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交汇,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建议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县城作为试点来重点发展,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基础设施,使之成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空间,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之地,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蓝海,这势必会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泛的市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动力。


(作者系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常务副会长、欧美同学会东南亚和南亚分会副会长。本文系根据作者于3月25日出席2023万里智库春季大会时讲话整理。)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责任编辑:张瑞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133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第006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