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图话 >国内城事 >
重庆残疾夫妻共用双眼和双耳 亲手修出两条路

2017年5月13日,重庆,在涪陵森林公园的密林深处,从2012年开始,张继文肩背手提,开始自费修路。他听力残疾,老伴从小有眼疾,两个人组成了建筑队,修了几百米山路。慢新闻-重庆晚报/视觉中国

“路”,是人通向世界的途径,在另一些人那里,还是执念、记录和信仰。和老伴去过的地方,76岁的张继文都在自己手绘的地图上用小红旗标注,小红旗密密麻麻几乎要盖满整个中国地图,这是他走过的路。在涪陵森林公园的密林深处,从2012年开始,张继文肩背手提,一个人自费修路。一颗石子,半块砖头地铺成了村里孩子们上学的来路和归途,铺成了接山泉的老人们最快乐的一段晨昏时光。

张继文听力残疾,几乎为0,世界对他来说是安静的,路就是他的世界。

张继文有一辆车,承重80公斤,他用来搬运修路的石子水泥。这辆车他停在进山的公路边,再往前是他自己一步一步修出来的梯坎,材料要靠他自己背进去。有人比划着问他:“老人家,你怎么把这些运进来的哟?”他说:“我上面有个很大的车。”人家一看,原来是一辆很大的手拖车。已经完工的第一条路,在公园山顶上,连接后山农村。原本是荒草枯枝覆盖的烂泥槽,村子里的孩子上学会沿着这条捷径往返,村民翻山进城也是一条

近路。张继文看村民和孩子们出入不方便,尤其下雨,深浅一脚都是泥,就动了念头修路。
另一条正在修的路,更麻烦一些。森林公园山上有好水,清泉淙淙,沿山石而下,附近居民专门取水检测过,各项指标都好。涪陵很多中老年人提着大桶小瓶,慕名爬山取水,也是散步、郊游、玩。但是取水点在大路下坡100多米的地方,坡陡无路,都是人踩出的泥坑、碎石。人多的时候挨挨挤挤,还要排队。张继文怕老年人摔着,又主动揽下了这条路。跟山顶上那条平缓下坡用石子铺好、水泥抹平不同,这边是陡坡,主要是修梯坎,需要大量石板、砖头,需要细铁丝绑紧木头做护栏,沿山壁空缝的地方,还要填塞砖石,加固路基。

石子大多是老人在公园附近的一些工地上,寻找完工后废弃的。涪陵城区里,拆迁的旧房子,他也去捡废砖头,用砖刀修整好,自己背上山。河沙水泥,就去商店买,然后分包好背上来。老伴汪蓝英大多数时候承担帮他送饭的工作,她从小有眼疾,只能模糊看见点人影,陡坡需要张继文搀扶。她声音敞亮地说:“我是他的耳朵,他是我的眼睛。”76岁和74岁,两个人的筑路队,几百米山路,工期很长,但时间很结实,每一分钟,都有质量。

收工后,张继文还要到处转转,捡一点废弃的材料,或者去山顶上修好的路那边,清理行人乱丢的垃圾。除了森林里修的两条路,张继文还走了大部分人走不了的万千条路,这些路,在他亲手绘制的100多张地图上,用小红旗一一标注。张继文有一个绰号叫“长江之哥”,除了长江源头沱沱河准备今年去,整个长江流域,他和老伴已经用16年“跑”完了——他跟着沿江的国道跑,汪蓝英坐大巴到下一站等他。这个时候,耳朵和眼睛才会分开。

张继文从贴身的口袋里拿出他的残疾证,在证件的最后一页,贴着一张染过色的黑白照片,他指给我看:“嗯,这里,最好的人生,最好的年华……”这张照片,是他52年前和汪蓝英的结婚照,他回头看看汪蓝英,相视笑一笑,又仔细收好放回贴身的口袋。

野花铺满的地方,未来会是老人修出的路。

相关链接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