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
印度、中国和新加坡的简要个案学习
2017-07-27 10:37:52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上文简要提及,世界各国政府已有大量与智慧城市有关的倡议。政策制定者和市政府理应分享最佳做法和经验。在尝试了解和建设本国智慧城市的时候,这些将成为有用的参考。在本节,我们将观察印度和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最后研究一个新加坡的案列。

20156月,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启动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要在接下来5年时间计划投入4800亿卢比(约合74亿美元)在印度建设100个智能城市(The Economic Times 2015)。印度政府(2015)将智能城市描绘为“关注居民最迫切的需求和改善生活的最大机遇。智能城市利用众多措施——数字和信息技术,城市规划最佳做法,公私合作关系和政策改变——去创造不一样的城市。智能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

从积极的方面看,这个承诺已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里程碑,如古吉拉特邦的废物管理问题。古吉拉特邦固体废弃物收集和分离系统是利用技术强化废物管理能力的典型。该系统可通过许多废弃物处理滑槽收集废弃物,废弃物进入被计算机控制的系统,以每小时90公里的速度被吸入地下管道,最后被等离子体气化处理(Accenture 2015)。

但是,目前从印度的经验中可以学到的重要一课,就是市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优秀的管理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而许多印度城市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充分合作,导致非优化支出,阻碍智慧城市产生的可持续影响。因此,智慧城市要发挥作用,就需要市政府良好的运作,特别是像印度和中国等亚洲大国。数据使用是以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如果数据散布在不同政府部门,就无法发挥其潜力。一个高效连接的政府应该提供工作、生活和娱乐的基础环境,提供优良服务,改善城市宜居性。

回过头来关注中国的情况。2006年,中国大陆城市南京首次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Xinhua Oriental Outlook 2014)。此后,智慧城市成为国内新兴潮流。制定2011-2015年重大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十二五”规划特别提出要鼓励和补贴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技术行业,如次世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和环保产业。根据中国工信部的数据,截至2013年,89%地级市和47%县级市,共计311个城市宣布或已实施了智慧城市规划。“十二五”规划计划投入的资金预计达到1.6万亿元(Xinhua Oriental Outlook 2014)。尽管越来越致力于改善城市宜居性,对低碳城市试点项目等倡议投入资金,逐步解决环境问题,中国仍需要学习如何建立伙伴关系和合作平台,利用新兴技术为城市带来更多益处。


6.7: 新加坡城市解决方案重点领域

数据来源:新加坡经济发展局(2009)

再看一下新加坡的案例,新加坡智慧城市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当时新加坡国家计算机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智慧岛愿景:IT2000报告”,报告展望了新加坡在新千年成为“智慧岛”的愿景,要建设全国范围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连接全岛的计算机网络(National Computer Board 1992)。据笔者了解,这是第一个出现智慧城市概念的官方文件。新加坡追求智慧城市的努力仍在继续,在201411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布了智能国家倡议“旨在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网络和数据支持更好的生活环境,创造更多机会,支持更强大的社区”(Prime Ministers’s Officer Singapore 2015)。

如图6.7所示,2009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明确了一些重点领域,表明目前新加坡的首要任务在城市流动性、医疗、人口老龄化方面。在城市流动性方面,智慧解决方案包括改善公共交通系统,即包括公交订车服务,高效服务的包车定制公交路线服务。在节能方面,空调占新加坡电力消耗的很大一部分,因此,提高制冷机组的能源效率是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公共住房也是日常生活中利用智能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领域。新加坡智能居住试点工程使用各种技术优化住宅维护和废弃物收集,帮助居民追踪电力和水的使用以及监控年长居民的安全。在医疗方面,让病情已得到良好控制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可以在自助服务台检查健康指标和拿药,而不必亲自去看医生的试点就是一个例子。

新加坡在水资源管理这个特殊领域的成就尤为突出。通过集中使用创新技术,确保和维持水资源供应,新加坡是将劣势转换为优势的典型范例。新加坡滨海堤坝将海水港湾转化为新型市区淡水水库并集供水、防洪和娱乐功能于一身。

新加坡在循环利用经处理的废水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新生水厂就是个典型项目。新生水厂目前可满足新加坡30%的用水需求,到2060年,它目标要满足新加坡55%的用水需求。新加坡水资源管理的例子展示了人类在应对自然资源稀少的挑战时,抓住机遇进行创新的精神。新加坡战略性的城市解决方案包括设定清晰的战略框架和目标,积极推动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学术界参与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合作模式,共同协助制定新加坡城市未来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新加坡城市空间利用的长期问题,新加坡正在探讨“地下城市”概念,新加坡市区重建局正在进行地下总体开发规划。新加坡已经将产生噪音和污染的土地利用工程置入地下,如地下公共事业和交通系统(Heng 2015)。参考了加拿大和日本的地下购物商场和办公室,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地下运动场和音乐厅的例子,新加坡正在研究建设地下交通枢纽,人行通道,骑行通道,公共事业工厂、储存空间、研究设施、工业用、购物区及其他公共空间。为了解决新加坡等土地稀缺城市面临的挑战,开拓和支持创新的长效解决方案,政府不仅要站在探索机遇的前沿,还要为支持新想法的发展而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例如,新加坡通过了两项国会法规,明确了地下和地空间的所有权,允许政府征用空间。

新加坡在管理公私部门伙伴关系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新加坡政府积极创造与企业和学术界合作的机会,旨在制定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解决方案。新加坡将自身定位为“活实验室”,公司可以开发和测试解决方案后,再将解决方案商业化。一系列最新的合作协议包括了20161南洋理工大学和现代公司签订的研究城市发展解决方案协议,内容包括利用地下空间、海水淡化和工业副产品再利用等。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