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热点 >

七十余载砥志研思,硕果累累福国利民——陈祥福院士

2019年10月16日 11:04:28

值此重庆大学建校90周年华诞之际,我院迎来著名校友,世界高层建筑专家,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陈祥福先生回访母校。

陈祥福,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学术委员会主席、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组部直接联系专家、无党派代表人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科技部、住建部专家、中国城市建设理事会理事长、美国马里兰大学名誉教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首席科学家、国际计算力学协会会员、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

10月12日下午,陈祥福先生在出席土木工程学院校友交流会之后,百忙之中抽身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陈院士虽已七十七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作为国际知名高层建筑专家,从业以来设计和主持施工的项目大小近百项,谈起自己最得意的设计作品,他这样说道:“中国的专家,技术,20年前就世界领先!”矗立在渤海之阳的高楼——青岛国际金融中心,始建于1996年,“249米高!那是在九十年代,第一座完全由我们国家自主设计建造的无桩基高层建筑,比美国人的还高,他们才212米”陈祥福院士兴致勃勃的回忆道。陈院士提到的美国人盖的大楼,也就是加州旧金山第三高楼—千禧大厦,是当地最高的住宅楼。自2016年起,这栋楼被检测到正以每年约2厘米的速度下沉,不均匀沉降总量达到了45.7厘米,“那不行啊,45.7公分,从安全角度来讲已经不合标准了。”陈院士这样评价美国同行的作品。当时千禧大厦的开发商联系到美国顶级的土木工程建筑专家寻求解决方案,最后美国专家给出的解决方案费用高达5亿美元,“五亿美元,我说嘿,这钱都够建第二座千禧大厦了”陈院士幽默的笑道。此时陷入困境的美国方面参阅到陈院士2011年出版发行的一本建筑学著作,也是陈院士一生中最得意的一项著作《高层建筑沉降计算:理论与应用》,如获至宝,试图通过多种渠道联系原作者,最后不惜动用外交手段,试图促成陈教授团队对千禧大厦沉降问题的解决。“最后根据我的理论,以及我们的经验和技术,研究出一种可行的纠偏,控制沉降的方案,经济费用远低于美国专家的报价。”谈到这里的时候,陈院士脸上满是自豪,而由他亲自设计的青岛国际金融中心建成于1996年,计算沉降量11厘米,实际沉降约7厘米,二十年来稳如泰山。“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中国的专家,中国的技术,在这一领域世界领先。即使是20年前的理论和经验,放到现在也毫不过时。”陈院士表示。

谈到陈祥福院士在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度过的难忘岁月时,陈院士仿佛从记忆的沙海中找到了一粒明亮的珍珠,话匣子一下打开了,“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啊,但我们的学习生活都很开心,吃得了苦,做得了事,以前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娱乐设施,我们就打打篮球,打打乒乓球,锻炼身体嘛”陈院士讲到,“我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看书,专业书,课外书,哲学,艺术,来者不拒,当时我还看英文原版的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数学著作,同学们都觉得我奇怪,看这个干嘛,我自己乐在其中”,陈院士跟我们兴致勃勃地讲他在学生时代的趣事,对母校重庆大学,对土木学院的深厚感情溢于言表。

“对我们土木学院的学生,我有三点希望,或者说是建议”,在谈到对土木学院未来发展的期望时,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学长”讲到:“第一,要刻苦努力,学术研究马虎不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科学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可以走;第二,要实事求是,科学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学习亦然,越是前沿的研究越马虎不得,不要为了多出成果就对自己的研究敷衍了事,学术研究不能有功利性;第三,要多总结前人的经验,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嘛,只有把前人的研究吃透了,做足了,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就呼之欲出,科学研究,有时候方向对了就成功了大部分,不然只能像个无头苍蝇乱钻,到最后什么也没做出来,得不偿失。”刻苦学习,吃苦耐劳,博采众长,锐意创新,朴素的话语背后,是半个多世纪的坚忍不拔、上下求索的科研精神,而这种精神让神州大地处处有高楼拔地而起,让世界一次次仰望中国的高度。

陈院士表示:“我们学院的学生踏实肯干,吃苦耐劳,这一点我是很清楚的,这在学术研究中是很难能可贵也是必备的品质!我希望我们学院能把这种精神品质传承下去,为祖国的建设不断输送人才!”

年轻时,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将一生都奉献给祖国宏伟的建设事业,为无数后来者留下宝贵的学术财富;而今,修身惜福,知足常乐,陈院士用他的一生来告诉我们,有价值的人生该怎样度过:

衣食无忧家庭完整是幸福,

身体健康愉快生活是真福,

延年长寿进取创新是天福,

研究探索心爱怜悯是祥福。

短短数语,道尽了陈院士一生的快乐和幸福来源。“我还不老,才七十七!”陈院士爽朗地说道,“将来,我还可以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

七十余年人生;

七十余篇论文;

七十余项设计;

七项工程施工;

七本规范参编;

七百万字著作;

七项成果首创第一;

七项重大工程咨询;

七次全国性学术讲座;

七项国家和部级一等奖;

七份调研报告获中央领导亲批。

这是一位为新中国建筑事业奉献终生的老人,在回首往事时,为自己一生的成果所下的令人自豪的判断。(文/张沛 胡晓昀,单位: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来源:重大土木人
责任编辑:贺俊艺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