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剑
2024年10月13日是第35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赋能年轻一代、共筑韧性未来”,强调将防灾减灾理念融入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为年轻一代创造更加安全、可持续的城乡生活环境。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越来越多诸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治理失衡等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很多城市围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借助5G、大数据等新技术,加速推进绿色低碳城镇建设,持续提升城市治理精细水平,不断增强城市韧性,为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不仅是对传统城市规划理念的革新,更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一次深刻预演。它旨在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社会共治,创造出一个能够适应变化、抵御风险、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居住环境。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打造宜居、韧性与智慧并重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宜居,是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的直观体验和感受。一座宜居城市,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合理的规划布局,更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这样的城市中,空气清新、水质优良、草木葱郁,居民还能够享受到便捷的交通、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以及丰富的文娱活动。此外,宜居城市,还能让居民感受到如家般的温暖和舒适,从而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然而,城市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压力,城市韧性显得尤为重要。韧性,是指城市在遭遇逆境时,能够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的能力。一座具有韧性的城市,能够在灾害发生时承受冲击、冷静应对,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有效减少灾害损失;在灾后重建中,能够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可见,韧性城市,不仅能够抵御外界冲击,更能够从困境中汲取经验,不断提升城市的应对能力。
而智慧,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智慧城市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和高效化。智慧城市能够实时监测城市运行状况,预测潜在风险,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还能够促进城市与居民的互动交流,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满意度。可见,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更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需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确保城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其次,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还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应用,构建智慧城市的大脑和神经网络。此外,还要注重培育城市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和城市软实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平衡各方利益。既要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又要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运行。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共同推动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居民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在坚持和践行人民城市、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理念下,今后我们的城市定会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编辑: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