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剑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多地紧扣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主题,全面贯彻落实人民城市理念,持续聚焦“安全、宜居、韧性、有序、便民”等现代化城市发展目标,着力提高城市建设品位,加快推进服务型城市发展,不断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座座“活力之城、平安之城、美丽之城、宜居之城”等特色城市在祖国大地崛起,宜居幸福的城市名片愈发闪亮。
发展城市经济 打造活力之城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城市建设的基本要义,安居乐业则是每座城市的理想追求。持续推动城市安居、百姓乐业,需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推动更大范围的充分就业。通过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通过打破各地“一亩三分地”惯性思维,注重构建科学分工和错位互补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城市群内部细化分工、加强合作;通过依靠经济改革、科技创新、文化赋能三轮驱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百姓收入水平,活跃繁荣城市经济。
增强城市韧性 打造平安之城
城市安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石,关乎百姓美好生活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要努力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立抵御重大风险隐患的多层次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增强城市的安全韧性,让城市安全服务城市发展。通过营造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强化责任落实,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安全城市建设网格,发动基层干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时监测和采集城市各领域的相关数据,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通过优化提升城市安全的规划建设标准,健全城市防灾设施体系和各类城市避难系统,提高城市抗击各类灾害的能力,让城市更具韧性,让百姓更有安全感。
守护生态文脉 打造宜居之城
城市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等,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源。近年来,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要环节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受到高度重视,“绿色城市”“人文城市”等建设如火如荼,生态与文化资源不断服务城市经济发展。通过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无废城市”建设等,保住了“中国蓝”、护住了“生态水”、守住了“一方净土”;通过将口袋广场、趣味墙面、主题文化单元格等元素有机融合到街巷更新中,增加景观小品和休憩设施,把街区内部空间变成城市公共空间,立体化构建望山、见水、游林、赏花的诗意图景,让背街小巷实现由“脏乱差”向“洁齐美”的华丽转身,让城市更具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
下足“绣花”功夫 打造服务之城
城市的核心是人,新时代我国城市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各类新型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城市治理也更加智慧高效。通过因地制宜探索城市更新的工作机制、实施模式、支持政策、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生态修复、历史文化保护等工作,城市更新改造取得重要成效;通过打造多元协同社区治理格局,完善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优化社区公共服务,培育社区自治能力,群众“幸福筹码”进一步提升;通过下足“绣花”功夫,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提升社区统筹、创新、服务、群众工作和破解难题的能力,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进一步畅通,服务型城市建设卓有成效,百姓居住更为舒心,城市发展更为暖心。(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编辑: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