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委、省政府着眼创新推动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改革、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进一步深入推进“机器管招投标”工作。
2023年鲁班奖三亚市体育中心项目(北京城建六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机器管招投标”是海南省全面推行的一种招投标管理方式,主要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构建起“1+3”机器管招投标系统,其中“1”是指保障“机器管招投标”系统运行的体制机制,“3”是指交易平台、行政监督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截至2024年10月18日,海南住建领域已顺利完成536个“机器管招投标”项目。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海南省委、省政府着眼创新推动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改革、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进一步深入推进“机器管招投标”工作。
在广受关注的预防违法犯罪方面,“机器管招投标”围绕“招、投、开、评、定”的业务流程,构筑了“防火墙”,实现自动匹配投标资格条件、自动获取企业投标信息、自动识别串通投标文件、自动比对筛选入围企业、自动确定投标人、全流程“机器”自动评标。同时,“机器管招投标”设置“电子围栏”,自动筛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建设智能主体库分析预警异常行为和轨迹、实施音视频见证开标评标、实现利用区块链技术防篡改和可追溯、实现在线智能监管和信息互联互通。
截至2024年10月,海南省住建厅已组织开展全省建筑市场行为规范帮扶指导,通过采取“双随机、一公开”、“四不两直”方式,指导14个市县检查项目43个,其中“机器管招投标”项目19个。另外,截至2024年10月,“机器管招投标”系统共计发出696条涉及住建领域项目的预警信息,已办结592条,其余预警信息正在处理中。其中,涉嫌围标串标类预警信息295条,已办结252条,其余预警信息正在处理中。
“机器管招投标”项目自2022年2月启动以来,海南省委书记冯飞、省长刘小明及陈国猛、冯忠华、倪强、顾刚、王鹏等领导高度重视,为深化招投标制度改革指明方向,全力打造“全国标杆”。
全国首例
“机器管招投标”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可借鉴参考的先例,海南省是如何改革探路的呢?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扎实履行牵头单位职责,在发改、财政、交通运输、水务、大数据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科学统筹、试点先行、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原则,紧紧围绕“机器管招投标”是什么、管什么、怎么管等3个问题,全面深入研究破题,率先完成全省住建领域的“机器管招投标”制度建设、系统建设,于2022年11月28日试运行,2023年9月1日起在全省政府投资领域全面推行“机器管招投标”,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成效,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系统功能正一步步优化,运行效果良好,受到市场主体的广泛好评。截至2024年10月18日住建领域已顺利完成536个“机器管招投标”项目。
“机器管招投标”的建设内容包括1项体制机制创新和3个平台。体制机制方面,经过认真梳理汇总现行法律法规,查找制度漏洞短板,海南省住建厅会同省发改委、原省政务中心于2022年9月6日起依法依规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投标制度改革的若干措施》等多个规范性文件,目前已完成3轮修订,创新构建适应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新型招投标体制机制。系统平台方面,“机器管招投标”创新运用“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结合功能需求,建成了信息互通共享、数据开放的交易平台、行政监督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其中交易平台可实现招投标活动全流程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行政监督平台可对项目事前审批、招投标活动各环节事中开展情况以及事后履约全流程信息共享,实现在线智慧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可及时发布招标等信息、接收异议、共享专家资源、开放接口、兼容互认数字证书,为市场主体、行政监督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通过平台间的并行联动、相互制约,达到交易公开透明、监管及时高效、服务全面精准、预防腐败、优化营商环境的目标。管理创新方面,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海南省住建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务厅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机器管招投标”工作的通知》(琼建招〔2023〕132号),自2023年9月1日起在住建领域全面推行“机器管招投标”,并同步推进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施工组织设计”评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已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理论成果文件。开标环节实现了“机器”直接读取投标人资质等信息,有效遏制投标人弄虚作假行为;指导招标人在定标环节开展“评定分离”工作,进一步压实招标人主体责任;实现了由“机器”自动发现违法行为,形成有效震慑。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优化评标办法。为满足“机器管招投标”的功能需求,结合工程项目投资规模和技术特点,对评标办法进行简化,一是优化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以适用于招标控制价1200万元以下的房屋建筑工程和800万元以下的市政工程;二是在传统评标办法的基础上,创新增加简易评估法,制定60家入围企业的计算方式,通过诚信评价等级进行分类评审,增加诚信评价等级高的企业入围比率和中标比率。
优化调整施工组织设计编制顺序。“机器管招投标”在招投标阶段取消施工组织设计,优化调整至标后编制,既满足“机器管招投标”简化评审功能的需求,减少投标人的负担,也有利于中标单位编制出更高质量更加符合工程施工实际的施工组织设计。
取消评标环节的专家评审。为减少人为因素,“机器管招投标”设定评标程序,全流程由“机器”自动评标。评标委员会只负责对“机器”的评标结果进行复核,如没有发现“机器”推荐的中标候选人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或重大偏差情形的,不得修改“机器”的评标结果。
应用信用评价结果。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和简易评估法中引入了企业诚信得分作为评审因素,形成了“机器管招投标”的“投标报价+企业诚信评价等级”评审指标。
构筑招投标业务流程“防火墙”。实现了招标文件标准化、格式化,招标控制价成果文件全部公开,“机器”自动获取投标人资质等企业库信息、全流程自动评标,实行“不见面”开标。
协同推进项目全流程监管。一是建立“周跟踪、月调度”工作机制,及时梳理汇总“机器管招投标”项目清单,反馈市县住建部门,加强对项目履约情况进行监督。二是行政监督平台设置“合法合规”和“处理时限”两类监管点,强化预警信息处理时效。
成效显著
体验过“机器管招投标”+“不见面开标”的企业代表纷纷点赞,通过线上交易,整个招标过程效率很高,招标人、投标人、代理机构都能方便快捷参与,节约了交易时间和资金成本。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成为行业共识。已完成的截至2024年10月18日,共完成536个住建领域“机器管招投标”项目(标段)开评标,招标控制价共计387.94亿元,中标单位共有582个(含46个联合体),平均投标人数357家,中标金额共计362.65亿元,平均中标下浮率8.76%。已完成536个“机器管招投标”项目。中标企业中,诚信评价等级为A级的257家,中标金额301.21亿元,占比83.06%;B级133家,中标金额28.07亿元,占比7.74%;C级191家,中标金额33.33亿元,占比9.19%;D级1家,中标金额0.04亿元,占比0.01%。A级企业通过积累的优秀信用,在机器管招投标中以10%的数量获得了83.06%的中标份额,有效引导了企业加强信用建设。“今天的行为决定明天的市场”逐步被业界认知、接受,企业“宁愿罚款,不愿扣分”,一些企业已将信用0扣分作为管理目标,信用体系建设的正向引导作用更加明显,信用管理已对企业形成强大的约束力,在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防范领导干部插手干预工程项目。“机器管招投标”固化了评标流程和规则,彻底取消了专家人工评标的环节,最大限度防范了领导干部通过招标代理公司、评标专家插手干预工程项目的情形。截至2024年10月18日,海南省共完成536个“机器管招投标”项目,从实践结果看,“防范领导干部插手干预工程项目”这一重要目标基本实现。
节省招投标经济成本和财政资金。一是节省投标文件制作成本。投标文件所需资质证照通过主体库自动获取,无需投标人扫描上传,投标成本较传统模式大幅降低;二是节省人工成本。实行不见面开标,投标人员无需现场参与,投标成本大幅降低;三是节省资金成本。从已完成的536个“机器管招投标”项目看,比传统招投标项目下浮2%—3%,增加了6个百分点,多节省招投标环节财政资金约23.28亿元。
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一是“机器管招投标”面向全国投标企业开放,海南省入库施工企业数量由2022年12月“机器管招投标”试运行前的1500多家剧增到2024年10月的12000多家,“机器管招投标”使投标人都获得公平的中标机会,已逐渐被市场主体接受。二是招投标工作效能大幅提升。招投标文件编制时间从1—2天减少到仅需1小时左右;不见面开标开标时间也大幅缩短,如,400家企业参与投标的项目开标时间缩短了约57%;机器评标用时约10分钟,专家复核2小时左右,相比传统模式的“至少半天时间”有大幅缩减。三是招投标市场反馈零投诉。“机器管招投标”破除了地域限制,实现了全流程电子化、智能化,有利于形成开放、有序竞争的营商环境。在已完成的536个“机器管招投标”项目中,没有发生过有效投诉情形。
规范项目中标后履约。从目前情况看,中标企业项目履约情况总体良好,有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加强履约管理,实现监管全覆盖。从中标后履约情况看,中标企业履约意识明显增强,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中标机会。不少中标企业表示,要举全公司之力,做好项目施工。二是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大多数招标人对中标企业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施工能力等表示满意。招标人、中标企业能很好地相互配合,正常履行职责,项目推进情况整体良好。项目关键岗位人员到岗履约情况良好,开工项目现场核验项目负责人与投标文件一致的占比达85.42%,明显优于传统招标项目,且均未存在工资拖欠的情形。(董淼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