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

城市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之窗 > 绿色环保 >

“雪蘑菇”是怎么“冒”出来的?

2025年01月21日 08:57:17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寒冬腊月,瑞雪翩跹。很多来黑龙江旅游的游客发现,房顶、树枝、石头上的积雪随物赋形,“冒”出了一朵朵胖嘟嘟的“雪蘑菇”。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一般来说,雪花落到地表承载物上时,由于地球引力作用,超出承载物面积的部分会继续滑落,最大平面面积应该等于承载物的面积。但“雪蘑菇”堆积在承载物上,最大平面面积甚至能超出承载物面积许多。那么,“雪蘑菇”是怎么“冒”出来的呢?

首先,有雪花形状的原因。雪花的形状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星状、柱状和片状等。它们的形成条件和特性各不相同,其中星状雪花更容易互相粘连在一起,形成结构紧密的雪层。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较足时,更容易形成星状雪花,它们堆积起来、附着在承载物上,较为不易滑落,形成“雪蘑菇”。

丰富的降雪量,是“雪蘑菇”形成的另一必要条件。在冬季,纬度高、海拔高的地方通常降雪频繁、降雪量大。当有了一次降雪基础后,后续降雪的雪花不但会盖在原有承载物上,还会粘在上次积雪的边缘处。就这样,每降一场雪,积雪就厚一层,边缘就再向外拓展一点。如果仔细观察,在一些“雪蘑菇”边缘处,会出现一层层整齐排列的“薄膜”,就像树木的年轮。这就是在两场雪的间隙里,外部环境如阳光、大风等在积雪表面留下的层状痕迹。

在黑龙江,“中国雪乡”景区的“雪蘑菇”形状各异。白天气温较高时,积雪表层会部分融化,融化的雪水会沿着积雪空隙向“雪蘑菇”底部流动,渗透到底部后又在夜间冻结。在反复的冻融过程中,“雪蘑菇”内部原来的缝隙逐渐被新的冰晶体填满,雪颗粒之间结合得更紧密,提高了“雪蘑菇”的稳定性,更加坚固持久。

(作者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瑞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