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

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热点 >

剑言城市 |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点亮城市宜居“底色”

2025年09月12日 17:02:42

文/王克剑

日前,商务部等11部门公布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名单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长宁区广东省深圳市、安徽省合肥市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等30个市(区)入选。此次试点的扩围,标志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从“点上开花”迈向“面上成势”,进入全域推进、系统集成的快车道同时,为关乎百姓的民生工程按下了加速键,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勾勒出更具温度的蓝图。

活圈建设理念不断跃升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15分钟可达”,更是以居民需求为核心的社区治理重构。它强调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统筹配置商业、养老、托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多元业态,打造“宜业、宜居、宜游、宜购、宜养”的全龄友好型品质生活圈。此次一刻钟生活圈试点,将以往城市“便民”理念上升到“宜居”高度,是生活圈建设理念进一步跃升

同时,此次试点明确提出“突出服务‘一老一小’”,回应了当前城市人口结构变化的核心关切。通过嵌入式养老、社区托育、智慧家政、健康驿站等场景建设,推动便民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民有所便”进一步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宜居性的特点。

因地制宜扩围升级活圈

相比首批试点,第二批更强调“全域推进”和“机制创新”。试点地区将承担“扩围升级”的重任,推动便民生活圈由局部探索向系统集成转变,实现主城区社区全覆盖,并向有条件的县城延伸推动中小城市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中探索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一圈一策”本轮试点的关键词。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人口结构和文化底蕴,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也应因地制宜,避免千篇一律。各地通过立足人口结构、区位条件、功能定位,科学合理划定生活圈边界,确定便民生活圈建设路径,避免“千圈一面”打造一批便民生活圈样板,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

生活圈建设发展需具可持续

生活圈建起来后,如何“转得动、长得大、可持续”?这是试点地区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此次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强政策、制度、管理、模式创新,推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共建机制。

一方面,鼓励引入品牌连锁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运营,提升服务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另一方面,推动数字赋能,建设智慧社区平台,实现服务预约、设施共享、意见反馈“一屏通办”,让居民“近享”服务、“智享”生活。

此外,试点还将探索“便民生活圈+夜经济”“生活圈+文旅”“生活圈+康养”等融合业态,激发社区消费潜力,打造“家门口”的经济增长极。

打造可复制推广的生活圈建设路径

此次试点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让30个地区“各美其美”,更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为全国提供“标准化、模块化”的生活圈建设路径。

未来两年,试点地区将围绕空间布局、业态配置、服务供给、治理机制、数字平台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操作手册”和“工具包”,推动“圈圈相融、环环相扣”,最终实现“城市有温度、社区有品质、居民有获得感”的美好生活愿景。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在未来城市发展中,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将成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居民对宜居城市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政策引领、因地制宜、创新驱动和协同发展,这些便民生活圈将真正成为居民的“幸福圈”,重新定义现代化宜居城市的幸福半径——让城市更有温度,让生活更加美好。(作者王克剑: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编辑:李晗)

来源:中国城市建设网
责任编辑:马罡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