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

城市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之窗 > 智慧城市 >

青岛市北区环保治理迈入“数治”时代

2023年11月15日 18:15:09

  今年9月,青岛市市北区辖区内某废气排口连续4小时“烟尘”超标,随即被“企业环保码”平台锁定,平台第一时间给企业标记“黄码”,同步将预警信息推送给企业和监管部门。

  “我们收到平台预警后,实施了原因查实、材料审核等闭环处置,仅用半天时间就帮助企业排查出超标排放原因,并监督他们进行了及时整改。”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市北分局监控中心主任宣肇菲告诉记者,完成整改监测达标后平台就会恢复企业的“绿码”。

  所谓“企业环保码”,是依托在线监测、视频监控、各专项业务管理系统的成果,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多方法多渠道采集存储数据信息,通过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搭建的监管平台,可实现数据共同查询和多次利用,并利用平台数据内设赋码规则,自动为企业赋“红、黄、绿码”进行分级管控。

  其中,“绿码”表示企业无超标和环境问题,将被列入“正面清单”,监管部门“无事不扰”;“黄码”表示企业存在一般隐患,需要进行整改;“红码”则表示企业有重大环境安全隐患,将被列为重点管控对象。

  平台通过融入问题自动识别系统和智能化应用场景,会将“黄码”和“红码”企业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向企业和环境管理部门输出清单并发出短信提醒,实现精准执法和差异化督办,提高了监管执法质量与效率。

  除此之外,结合在线监控数据提供污染源周边分析功能,进入平台界面选择任意范围内(1公里、5公里)的污染源企业、在线监控站点、执法等业务信息,综合分析数据即可一一呈现出来,从而帮助管理部门迅速缩小污染源排查范围锁定污染源。

  谈起搭建“企业环保码”平台的初衷,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市北分局局长王云龙表示,在“上头千条线,基层一根针”的区域监管工作中,如何把“分散、单一作战”转变为“集成、联合作战”,是多年来一直困扰环保监管末端的瓶颈难题。

  这是因为,实际工作中积累留痕的大量环保资料数据虽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却因为职能上的“条条”管理而锁在各自的业务“孤岛”里,无法实现跨业务共享共用。

  与此同时,管理部门和企业常常因为数据不共享而造成多头通知、重复填报等问题存在,导致工作量大大增加。为了破解这一“环保监管之难”,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市北分局利用运用“集成”让数据“百川汇海”打破信息孤岛,构建起辖区环保数据“一本账”。

  数据生成后不可逆,实现了数据建库和“一张图”配准,辖区所有企业“一把尺子”“一杆秤”,无盲区无特殊,形成“不讲情面”的平台刚性监管,由过去片面依赖主体人的“人治”状态,走向数据整合自动预警的“数治”状态。

  监管部门和企业均可一键查看排污与达标情况,大到企业管理水平,小到污染源排放,都可实施“目标式执法”,告别过去“撒网式检查”的随机性,确保了环保风险始终在控、可控、能控,同时也有效实现了由过去的“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监管向“一盘棋”“集成作战”转变,打开了生态环境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数治”新局面。

  “企业环保码平台对企业排污、排气等15大类30多个子项目的数据追踪,相当于给企业作一个全面体检。我们对企业赋码管理,如果有监测项不合格,平台将第一时间推送信息给企业和管理者,使企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管理者也可以随时跟进督促。”王云龙介绍,目前,市北区已有158家企业进驻平台,涵盖工业、汽修、医疗等行业。平台还将继续优化功能,植入放射源、光污染等类目的动态跟踪监测。


来源: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张倩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