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

城市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之窗 > 智慧城市 >

首例“AI声音侵权案”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开庭

2023年12月13日 14:22:27

本报讯(记者 徐慧瑶)AI技术能够模仿和再现人类语音及各种声音效果,制作出高度自然和逼真的音频,但也会引发人格权侵权争议。从事配音、播音工作多年的殷女士意外发现,自己的声音被AI化后,成为一款名为“魔小璇”的声音产品,并被广泛用于短视频配音。昨天,国内首例主张AI生成声音产品侵犯人格权的案件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开庭审理。

记者从庭审中获悉,原告殷女士从事配音、播音工作多年。今年5月,殷女士发现,一款名为“魔音工坊”的APP将自己的声音AI化后以“魔小璇”的名义对外出售牟利,这一声音产品出现在多个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作品中。

殷女士认为,是曾与自己有过业务往来的中广影音(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将其录制的有声书音频交给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微软未经其授权,将殷女士的声音进行了AI化处理,并由平台运营商、供应商等出售给“魔音工坊”的开发者小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殷女士主张其声音权利被侵犯,将小问科技、中广影音、微软中国及平台运营商上海蓝云、供应商北京信诺时代等5家公司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犯其声音权利的行为,下架对外出售的原告声音;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10万元。

5名被告均否认侵权。小问科技认为,其使用的声音产品具有合法来源,来源于微软中国。微软中国表示,其使用声音的合法授权来自于中广影音。中广影音自述原告曾与其有过合作,约定经原告录制形成的作品著作权属于其所有。上海蓝云和北京信诺时代称其仅是微软中国的平台运营商和经销商,不构成侵权。

本案未当庭宣判。担任此案审判长的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赵瑞罡介绍,该案涉及新业态、新领域的权益保护,AI化声音作品授权链条的认定,如认定侵权对于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侵权损害赔偿范围等,均为审理时需要考虑的难点问题。合议庭将在充分合议后作出判决。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李晗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