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

城市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之窗 > 法治建设 >

加强对直播带货虚假低价的监管

2024年01月18日 10:46:50

  直播带货越来越火。各大平台上,带货主播以远低于商品原价的直播专属价作为引流促销策略,并通过极力渲染、比价刺激等手段,吸引了大批观众。

  借助直播间流量优势实现薄利多销,本无可厚非,既能让消费者得实惠,也能让主播和商家提升销量。但有网友反映,部分直播间存在标高原价、以虚假低价套路消费者的情况。

  尽管不少直播平台对主播行为有明确规范,要求直播时不得进行虚假价格比拼,但价格造假现象依然普遍。据了解,仅2023年就有超过5000名电商主播因商品价格弄虚作假受到处罚。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双11”期间,有关直播带货的负面信息层出不穷,其中价格欺诈或垄断问题较为突出。

  价格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国家发改委有关通知也强调,随意虚构商品原价、虚假优惠折价的行为构成价格欺诈。

  当前,直播带货已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价格欺诈等直播间乱象已成为阻碍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直播间价格虚标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扰乱正常市场竞争秩序,也损害了直播带货行业的声誉,降低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度。

  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电商平台、主播和商家的责任,加大对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惩处力度,为各类经营主体划好红线,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直播平台需主动承担打击不良带货主播、消除各种带货“套路”的责任,并健全监管和审核机制,严厉打击价格虚标等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对屡教不改的商家予以封禁处理。同时,加强与网信、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深化监管联动,形成治理合力。

  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直播间价格欺诈乱象,构建健康有序的直播带货市场,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李彦臻)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张瑞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