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那就是都体现了“项目制清单化思路”。这种思路已经覆盖到全市工作的重点领域,是对各部门工作的细化,为全年的工作提供了鲜明的政策导向。
项目制思路是鲜明的政策导向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随后召开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把2024年工作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来落实、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来落实、放在首都发展重要节点上来落实;要真抓实干,在项目化推进、政策落地兑现、服务保障上拿出更多务实举措。综观可见,今年北京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等报告,也都释放出类似的明确的政策信号:只有把工作任务细化成具体项目才能更好地落实。以《计划报告》为例,其中提到,要“精准加力有效投资”,要“打好投资调度、要素保障、项目储备、投融资改革、绩效管理‘组合拳’”。明确北京要继续实施“3个100”市重点工程,坚持按季度推动160项市区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市重点工程投资支撑全市投资保持在三成以上。
把2024年的工作任务细化成具体项目,以清单化形式呈现,这本身就是对“实干”政策导向的具体落实。以推动灾后恢复重建为例,《计划报告》明确提出,“推动168个恢复重建项目于上半年建成投用,305个全面恢复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的功能提升项目于上半年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拒马河控制性防洪工程、二道河水库等长远发展项目前期工作。”这段表述不仅将恢复重建的任务分不同领域细化为有明确数量的项目,还为项目倒排了开工和建成投用工期,绘制出一份明确的“施工线路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出目标的同时,也将如何实现目标的路径摆在了公众面前,即要通过11个方面的工作来具体落实。每一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具体的项目清单,如在“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中就提到了一个个具体项目,包括实现新国展二期项目竣工,强化雁栖湖国际会都、奥林匹克中心区服务保障能力,推进第四使馆区建设,提高城市环境国际化水平。在“加快推进‘新两翼’建设”中,也提到了东六环高线公园,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东六环入地改造,轨道交通101线、22号线、环球主题公园二期等项目。
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不仅“有名有姓”,还有工期表,2024年北京的工作有了抓手,落实起来也更加有效。
项目的本质是对工作的细化
项目的本质其实是对工作的细化。列出一个个具体项目,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具体的事情上,其实是在“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经北青报记者粗略统计,在《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中,“项目”两个字均反复出现了多次。《计划报告》对2023年的计划执行情况介绍中,“项目”两个字共提到28次,而且以7张专栏表格的形式进行了罗列,里面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实施项目,内容从协同发展方面的“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情况”“京津冀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到北京经济发展涉及的“北京24个人工智能备案大模型产品及功能”“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的意见”“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的实施方案”“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行动方案” ,以及“‘23·7’极端强降雨洪涝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任务”,清晰地展示了去年北京各方面工作的实施情况,是对去年工作的项目制清单化总结。
同样,《计划报告》将2024年的工作任务也都细化成了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据统计,在2024年工作计划中,“项目”两个字约出现44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体现在“统筹协调各项政策措施向高质量发展聚焦,持续提升首都经济发展质效”一节,尤其是“精准加力有效投资”中提到的项目最为集中也最为具体。总投资超过50亿元的重大项目50个以上;恢复重建项目168个;全面恢复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的功能提升项目305个……这些任务以项目制方式列出,倒排了工期,便于压茬推进。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23年工作回顾和2024年重点任务中,都列举了很多具体项目。2023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哪些成效?北京支持雄安新区“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开学开诊,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断深化;京雄高速全线通车、津兴城际铁路开通运行、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挂牌运营……这些具体项目是北京“加快构建京津冀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的生动注脚。
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更好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这是2024年北京的一大重点工作,《政府工作报告》也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项目,描绘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大力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开展数据资产入表、数据跨境便利化服务等综合改革试点,推动算力中心、数据训练基地、国家区块链枢纽节点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探索完善数据交易规范,提升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运营能力。启动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4.0阶段任务,推动机场、火车站、城市道路清扫等重点应用场景有序开放。深入实施“新智造100”工程,全面开展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标杆性“数字领航”企业。
重点领域基本实现了项目制清单化
在昨天提交大会审议的《计划报告》中,有一张名为“‘23·7’极端强降雨洪涝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任务”的列表,从中可以看出,北京在水利工程、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村镇建设和产业振兴、防灾减灾等7个方面,列出了具体的任务措施,以此一步一步迈向实现“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灾后重建目标。其中,在“居民住房”领域,北京将于2024年汛前基本完成原址重建。统筹异地安置与山区人口搬迁,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重建。在“水利工程”领域,北京将完善防洪骨干工程,加快山洪沟道和积水点治理,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保护。
为加速推进恢复重建,北京制定恢复重建项目联审联批机制,2024年汛前需建成的168个项目已全部开工,项目总投资267亿元,759所受灾学校全部如期开学,10057宅房屋修缮加固、482.8公里电力线路修复。从表格可以看出,27项计划指标中,预计25项指标能够达到或超额完成年初计划目标。这张表格是项目制清单化的最佳代表,让观者可以对灾后重建项目的总体情况做到一目了然。实际上,这也是对北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京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