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通报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情况。2022年以来,全省法院共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一审案件1956件,依法惩处10684人,涉案金额69.23亿余元。
从案件审理情况看,当前江苏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以下特点:
诈骗团伙境外化、集团化。随着国内电信网络诈骗打击力度加大,大批诈骗窝点和骨干分子隐藏境外。部分境外窝点形成以“工业园区”“科技园区”为幌子存在的超大犯罪集团,通过提供办公场所、技术支持,招揽诈骗团伙入驻,以“高薪”为名诱骗境内人员赴境外诈骗,社会危害极为严重。如办理的案件中,犯罪分子在境外出资建造“建材城”,先后招揽10余个诈骗团伙入驻,并为诈骗团伙提供办公场所和食宿,进行封闭式管理,持械看守诈骗团伙人员,形成超大犯罪集团。此外,为扩大诈骗集团规模,一些犯罪集团实施跨国人口贩卖、绑架、非法拘禁等严重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犯罪,社会影响恶劣。
犯罪链条精细化、隐蔽化。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相关联的上下游犯罪案件数量增长较快。2022年以来,全省法院一审受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案件分别为2549件、4127件,同比增幅分别达78.13%、61.91%;一审受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案件分别为1880件、3761件,同比增幅分别达130.11%、100%。部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犯罪团伙将专业化较强的环节外包,如由专门技术人员搭建可直接操控后台数据的诈骗平台,由“料商”在社交软件对诈骗平台进行宣传,由“号商”通过专业技术、黑产软件提供社交账号,由“卡商”收购电话卡、银行卡用于诈骗联络、转移赃款,由专业洗钱团队将涉案赃款转至境外。各犯罪环节逐步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但又相互隔离的产业链,打击难度较大。
诈骗模式多元化、复合化。传统诈骗模式包括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虚假征信诈骗等,其中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占到一半以上。同时,诈骗分子紧跟社会热点,随时变化诈骗手法和“话术”,新诈骗手段不断出现,如以“0元包邮直播带货”、虚构比赛事项、开展“扶贫计划”、诱导用户下载APP付费充值等名义骗取财物。此外,犯罪分子将不同的诈骗模式相结合,步步渗透、层层衔接,社会危害性更强。如“杀猪盘+敲诈勒索”就是其中典型模式,犯罪分子装扮成功人士,以内部“话术”与被害人培养感情,以投资赚钱名义诱导被害人进入该诈骗集团控制输赢的APP平台投资充值,同时诱导被害人进行裸聊并拍摄视频,以向亲友甚至网络公开为要挟勒索财物。犯罪分子的行为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产生恶劣影响,严重侵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多发,已经成为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犯罪。全省各级法院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引向深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虞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