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20年7月刊
P. 3

????













                    全域推动会呼吸有韧性的海绵城市建设





                    〉〉王克剑



                        进入汛期,我国南方多地连降大雨,一些城市发生洪涝灾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不同程度的
                    损害。持续不断的降雨不仅影响着人民生产生活的顺利开展,还考验着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如何治理城市的洪涝灾害,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内涝的有效手段。海绵城市,如同海绵一样具有良
                    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推进海绵城市建
                    设,有利于提升城市水生态系统功能,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有利于增强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弹性
                    和韧性。
                        近年来,通过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以及在全国各大城市的推广,不少城市都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减缓
                    了内涝灾害,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的好处。海绵城市,从以往轮廓概念进
                    入百姓生活中,人们对建设海绵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建设海绵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两年内可
                    能在防洪减灾方面成效甚微。建设海绵城市需要长时间、不间断地对生态水利和国土海绵系统进行修
                    复和治理,才能彻底让城市会呼吸、有韧性。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势利导建设海绵城市。城市内涝的发生有自然原因,更有人为因
                    素。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可速成的城市不可渗水的水泥道路阻碍着水流的自然走向;城市“快排”
                    模式在遭遇强降雨时吞吐能力不足;以及在部分南方城市曾经长时间“围湖造田”“填湖造屋”,导致诸
                    多河流湖泊蓄水能力遭到极大破坏,虽然近些年来“退耕还湖”,但仍然无法满足南方城市水系调节的
                    需求。要想“小雨存起来,中雨排出去,大雨不成灾”,必须将人对大自然水循环的干扰降到最低,要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要更多地利用自然力量
                    排水、渗水、净水、释水,借自然之力,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建设海绵城市。
                        规划引领、统筹推进,系统化全域建设海绵城市。城市是一个巨系统,建设海绵城市,要考虑到城
                    市的方方面面。考虑城市水体,不仅要考虑气候条件及天然降水,还要综合考虑城市的河流、湖泊、湿地
                    等水网体系。考虑城市住宅小区建设海绵城市,不仅要规划新城区及新住宅的管网及渗水、净水等工程,
                    还应考虑到城市的老城区及城市老旧小区如何兴建海绵城市工程。可见,建设海绵城市,是一个综合性
                    工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要科学作出规划,理顺各方关系,系统化全域推进。通
                    过前期科学规划,充分运用“海绵城市+”的模式,推动“海绵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棚户
                    区改造”、“海绵城市+治污”等,提升城市整体水平。
                        引入绿色技术理念、打造海绵城市产业链。建设高质量的海绵城市,要坚持低碳、生态、智慧的绿色
                    发展理念,加强相关基础工作和技术研究,引入绿色建筑技术,采用绿色节能环保材料,积极打造海绵
                    城市产业链,培养相关技术和施工人员,鼓励社会各方参与海绵城市建设。这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
                    要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才能让水能够在城市中循环,让城市会呼吸、有韧性。






                                                                                                          1
                                                                                                   2020.07.20
                                                                                                   WWW.ZGCSJS.ORG.CN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