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城市建设 22年 5月刊
P. 3

????














                      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郡县治 天下安”


                      赋予新内涵





                      〉〉王克剑




                          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已成为今年的工作重点。其中,县城作为城市与乡村的主要
                      连接点,肩负着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双重任务。
                          5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
                      见》指出,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
                      设、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显示,2021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包含1472个县,394个县级市。其中县城常住
                      人口约1.6亿人,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
                      30%。这意味着,我国30%的城市人口实际居住于县城。
                          古语云:“郡县治,天下安。”县城及县级市作为我国现代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一环,近三成的
                      人口基数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我国县城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县城之间差异较
                      大,既有GDP过千亿的县市,也有不少仅靠财政转移支付度日的县市;部分县市发展盲目创新、缺乏特
                      色;“空心化”问题严重;“城市病”现象有所凸显……
                          2022年,我国现代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以县城为核心,以生产、生活、生态、安全为要
                      素,全力发展各县城特色,全面提升县城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化县城建设需考虑地域实际发展需求及所拥有资源,补足短板弱项,大力发展特色县城。加
                      快推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基础建设提标扩面、生态保障提级扩能,全面提升县城的综合发
                      展水平,为扩大我国内需战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有力的支撑。
                          我国县城发展需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系统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以大城市为
                      中心的周边县城,鼓励其融入城市群及大城市发展战略之中,承接制造业、物流业等领域任务;加快专
                      业功能县城培育,发展县城特色经济及支柱产业;有序推动农产品行业发展;绿色创新县城生态环境
                      建设;科学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
                          县城的发展不是单一的建设,而是区域内的协调与融合发展。县城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关
                      键节点,既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市压力,疏解部分非核心功能,助推形成与城市交通便捷、功能互
                      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也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县城居于城乡之间,正是农民进城就业安
                      家、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天然载体。县城融入城市,城市带动乡村,县城的建设,
                      优化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助推了乡村的振兴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郡县治天下安”赋予新的
                      内涵。





                                                                                                          1
                                                                                                   2022.05.20
                                                                                                   WWW.ZGCSJS.ORG.CN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