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

城市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城市之窗 > 智慧城市 >

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伟力

2024年02月06日 10:12:03

     本报评论员  栗玉晨

    北京坚持以首善标准统筹推进全市两批主题教育“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在京华大地兴起一场直抵心灵深处的“思想洗礼”、真抓实干促发展的“能力比拼”、动真碰硬解难题的“自我革命”,以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实绩交出了一张首善答卷。只要我们大兴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俭朴之风,树牢正确政绩观,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就一定能将主题教育成果更好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议2月4日在京召开。从去年4月开始,自上而下分两批进行的此次主题教育,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聚焦主题主线,明确目标任务,突出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与做好开局之年工作紧密结合,特别是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问题、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部署。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要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党中央确定在全党开展这次主题教育的主要考量。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引导党员干部通过学思践悟党的创新理论,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明确定位、挖掘优势、找准短板、加强预判,理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思路、方法路径。全党着力将理论学习的思考、调查研究的收获转变为疏通发展堵点、破解发展难题、根治发展顽疾、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动力的成效,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北京坚持以首善标准统筹推进全市两批主题教育“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在京华大地兴起一场直抵心灵深处的“思想洗礼”、真抓实干促发展的“能力比拼”、动真碰硬解难题的“自我革命”,以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实绩交出了一张首善答卷。

    从新一轮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持续下降,到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等多项指标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到城市更新和背街小巷整治取得新进展;从推动48万家企事业单位自查自纠,健全完善安全监管制度,到用最短时间恢复灾区生产生活秩序;从构建通学公共交通运营管理体系,到出台普惠托育政策,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围绕首都发展重点难点,区与区协同、区与市级单位联动,创新开展联学联做,从党的创新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广大党员干部将主题教育焕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沉到一线“看现场”“跑工单”“走流程”“蹲点位”,走“田间地头”,听“家长里短”,问“柴米油盐”,推动解决了一批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的突出问题。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矛盾风险挑战、治国理政考验,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更好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固本培元、凝心铸魂。一方面需持续推动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另一方面要持续改进作风,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

    只要我们大兴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俭朴之风,树牢正确政绩观,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就一定能将主题教育成果更好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梁海波
关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 1622 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69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257595   投诉举报邮箱:qzlx@zgcsjs.org.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