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18年 5月
P. 3

????















                    加快新型城市建设





                    〉〉王克剑




                        城市是各类资源要素的集中地,是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地,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
                    方面活动的中心。“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新型城市建设”。进入新时代,建设
                    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新型城市,需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布局,实现三者动态
                    平衡。
                        绿色发展理念是推动实现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动态平衡的重要理念。应把
                    绿色发展融入城市生产空间,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提升绿色经济在城市经济体系
                    中的比重,逐步实现经济结构绿色化,融入城市生活空间,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城市
                    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现有山水脉络开展城市建设,努力打造特色山城、水城,
                    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建设新型城市,要努力实现各种功能布局的动态平衡。在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
                    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基础上,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
                    发展的重要目标和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纽带。从整体规划到具体设计,都应体
                    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全方位、多层面融合,努力实现各种功能布局动态平衡。
                        建设新型城市,要努力实现城市各类产业发展的动态平衡。产业发展能满足城市
                    发展的基本需要,产业发展能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城乡品质提
                    升互促共进。新型城市应当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深度融合体。物质文明是城市运
                    行和发展的基础,要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不断提升城市物质文明水平。努
                    力建设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和绿色城市。
                        建设新型城市,要努力促进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动态平衡。在加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形成独特的城市精
                    神品格。努力把区域文化融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挖掘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努力
                    实现城市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自然文化特征与建筑设施的完美融合。保护好历史文化
                    遗产和传统风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城市文化基因。
                        建设新型城市,要实现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相互促进、动态平衡。促进城市发展
                    与城市治理动态平衡,关键在于创新思维、优化方式,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要深化城市治理体制改革,科学确定管理范围。要完善城市法规体系,依法规
                    划、建设、治理城市。要优化调整城市治理思路,树立以市民为中心、为市民服务的思
                    想,以维护和发展广大市民的共同利益为指向,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紧扣治
                    理“城市病”,选择科学的治理方式,改变粗放的治理模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
                    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1
                                                                                                   2018.05.20
                                                                                                   WWW.ZGCSJS.ORG.CN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