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19年 8月刊
P. 3
????
因城施策发展城市夜间经济
〉〉王克剑
盛夏季节,城市居民更喜欢“昼伏夜出”,更多选择在夜间进行游乐或消费。数据显示,城市居民消费有
60%来自夜间消费。可见,发展“夜间经济”不仅可以满足老百姓更丰富、更多样化的消费及娱乐需求,还是刺
激经济,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
城市的夜间经济是现代城市业态之一,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夜市,而是指从当日傍晚到次日早上所进
行的经济文化活动,其业态囊括晚间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休闲等,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
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
发展夜间经济可以促进经济活动时间的延长、各种设施利用率的提高、就业机会的增多,有助于推动服
务业扩张规模,扩大消费,增加税源,聚集财富、产业和人气,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拓展游客的消费
空间,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因此,夜间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视。
发展城市夜间经济,要因城施策。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各地风貌人文不尽相同,且经济发展水平不
均衡。对此,在发展夜间经济时,要尊重各地的风土人情、注重城市特色内涵的开发、探索不同经济环境下各
区域夜间经济发展模式,杜绝“千城一面”现象的重演。例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好,消费需求旺盛,对此,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出台政策,力推夜间经济发展,着力打造夜间经济示范区;中西部的成都、重庆等地,尊
重当地市民夜间消费习惯,向更深层次拓展夜间消费;西北部地区,如兰州提出打造深夜食堂,推动夜间让利
购物活动,这不仅满足了当地人民的“胃”,还有利于开源节流,发展绿色经济;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如天津、
济南等地,出台了符合当地文化特色、深挖当地城市消费潜力的夜间经济发展政策。
发展城市夜间经济,要深挖城市精神文化内核。夜间经济不是地摊经济,不是吃喝经济,不是灯光秀,不
是网红秀,而是基于城市服务业发展,而又具有精神文化层面追求的经济模式。各地在发展夜间经济时,应着
力挖掘城市精神文化内核,培育地方特色的夜间生活文化,打造精神和物质同步的“不夜城”。例如,北京上
海等地,延迟关闭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鼓励更多商场、剧院、书店深夜开放,让人们在书香雅致中点亮城
市夜色;苏州、正定等地夜间开放景区,让人们体会夜航船、登城楼的古趣,游园林、访古寺的韵味,听评弹、
赏元曲的格调;成都、广州等地以地方美食文化为契机,给游人和当地居民展开了新型夜游图……如此这般,
都是尽可能地利用夜间经济模式,来展现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质形象的做法。
发展城市夜间经济,要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夜间经济繁荣后,对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体系
的需求会大量增加,会给城市交通、环境、安全等带来管理压力和责任,如果城市管理延续过去的思维和模
式,就难以满足夜间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北京,每周五、周六,延长地铁运行时间,提供更长时间的夜间公
共交通服务,满足人民夜间出行需求;在公安、城管及环卫等方面加强安保及预警机制,保障人民安全,使生
产生活有序进行。要发展夜间经济,就必须加快对城市现有管理体系梳理和调整,既要规划好夜间经济的空
间布局,也要理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机制,为夜间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
2019.08.20
WWW.ZGCSJ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