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19年 9月刊
P. 3

????


















                    共享生态文明 绘就美丽中国




                    〉〉王克剑



                        从绿野茫茫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到草木丰茂的甘肃山丹马场;从亮丽的北疆,到巍巍的祁连
                    山脉,祖国的大地山川仿佛披上一件件绿色外衣,处处是生机勃勃、绿意盎然。放眼望去,山峦层林尽
                    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美丽中国正在前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绿色发展
                    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民共识。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观
                        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我国曾经辉煌的古楼兰文明,因生态环境恶化,已随着
                    风沙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生态优
                    先、绿色发展之路。
                        一方面,加快推进绿色生产、绿色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培育壮大新型可持续产业,提
                    高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
                    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公众的绿色意识转化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动,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
                    自觉行动。
                        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PM2.5浓度持续下降,河长制深入推进,土壤污染也
                    得到有效控制。但极端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问题等仍然存在。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
                    重要关口。因此,要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举,破除民心之痛、民生之患。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如
                    同分子和分母的关系,不仅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还要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
                    量,从而减小污染物对环境的侵害。要严控生态保护红线,做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巩固生态安全
                    屏障,完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同时,要未雨绸缪,有效防
                    范生态环境风险,合理应对任何形式的生态环境挑战。
                        坚持完善制度体制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最可靠的办法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
                    护生态环境”的法治观。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同时,要加快完善制度体制建设,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确
                    保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在确保已有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的基础上,还应围绕解决生态
                    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抓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
                    点,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用完善的制度体制绘就美丽中国,让全
                    民共享生态文明。

                                                                                                          1
                                                                                                   2019.09.20
                                                                                                   WWW.ZGCSJS.ORG.CN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