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11月刊
P. 3

????











                    城市绿道 通往大自然的桥梁





                    〉〉王克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
                    愿景。今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提
                    升人民生活品质。
                        城市绿道建设,关系着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着城市形象,关系着民生改善。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关
                    于城市绿道建设的政策文件不断出台,我国对绿道绿廊等规划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很多城市因地制
                    宜建设绿道,不仅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引领了绿色健康的生活风尚,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推进城市绿道建设,既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又有利于生态环保,还是城市品质提升的标志。
                        绿道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
                    景观游憩线路,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我国绿道建设最大的特色是串联城市自然山水人文,服务
                    百姓休闲游憩健身,促进城乡绿色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因此,处理好以下几
                    个方面对城市绿道建设很重要。
                        注重对自然的保护
                        绿道通常依托自然山水脉络而建,我国的自然保护地呈散点状分布,若用绿道将其连通,形成一张
                    自然保护网络,将有利于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系统保护和维持。
                        通过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绿道建设,将城市内主要公园、绿地、山体、海域、河湖水系等空间有机串
                    联,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构建连接城市生态要素
                    的绿道网络,将畅通生态保护渠道、加快自然保护地有效治理、改善城乡生态和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既能保护城市环境风貌,又可促进城市绿色有机发展。
                        拓展绿道综合功能
                        以往我国的城市绿地多为绿化隔离带和单个公园,由于城市人口的集聚,现有的城市绿地已无法满
                    足人们的需求。今后,将城市生态走廊、河湖水系、文化线路、道路系统等一些线性要素纳入到绿道系统
                    建设当中,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绿道,使每条绿道更好发挥生态效益、游憩效益和历史文化效益。
                        在绿道规划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对绿道沿线文化遗产及风景名胜的保护与利用,注意突出地域
                    自然文化特色、彰显城市独特气质,在城市绿道基础上,形成生态廊道、遗产廊道、文化廊道等综合性
                    绿色廊道。
                        完善绿道便民设施
                        当今城市道路拥堵是普遍现象。城市绿道给人们提供了连续的、循环的慢行系统,不少人们选择
                    绿道通勤,既避开拥堵,又绿色低碳,还能锻炼身体。城市廊道还是人们休闲放松的公共空间,越来越
                    多的人们优先就近选择来城市绿道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慢行、跑步、骑车再次回到都市人的日常
                    生活中。
                        随着城市绿道承载的功能愈发增多,应进一步完善城市绿道的公共基础设施,以人为本设计绿
                    道便民设施。通过人性化设计,精细化养护,智能化管理,让城市绿道集环保、人文、休闲等功能于一
                    体,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风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
                                                                                                   2020.11.20
                                                                                                   WWW.ZGCSJS.ORG.CN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