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城市建设 22年 7月刊
P. 3

????

















                      建设现代化新型韧性城市




                      〉〉王克剑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多样化,城市生态、环境以及资源承受
                      着更大的压力,经济、人口以及服务的聚集也对各种灾害风险产生放大效应,城市脆弱
                      性不断攀升,城市治理更加复杂。如何提高城市面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抵御力、恢复力和
                      适应力,同时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城市服务效能,已成为当前国际城市治理领域的重大
                      难题。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城市建设,顺应城市发展
                      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曾提出:城市韧性是指一个城市的个人、社区和系统在经历各种慢
                      性压力和急性冲击下存续、适应和成长的能力,包含7个主要特征,即灵活性、冗余性、鲁棒
                      性、智谋性、反思性、包容性和综合性。
                          现代城市面临逐渐成为常态的“未知”和“非常态”的压力与冲击,韧性城市建设需从经
                      济与治理、生态与基础设施、社会与创新三个维度进行,统筹协调、相互融合,实现全面高质
                      量发展。
                          经济与治理韧性包含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治理两大内容,其中,精准的公共政策是城市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强有力的产业转型与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发展格局,提升资源
                      的使用效率与转化效能,提高城市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波动局面的能力;增强城市经济韧性
                      的核心是顺应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以期在产业结构、动能转换、信息化发展等方面实
                      现变革。
                          城市韧性依赖于城市中多种系统和系统耦合的累积和持续韧性,还应考虑更大范围的
                      城市组成部分,包括道路、人员流动、基础设施及河流等对该城市韧性的影响。
                          生态韧性主要强调的是生物多样性。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而言,生物种类越丰富,其
                      长期活力和稳定性也越高,对灾害的抵御和恢复力越强,城市韧性与调节能力也就越强。而
                      基础设施韧性构筑的是城市可持续的生命线。对其进行生命周期的系统管理,能最高效地预
                      防、调整与抵御风险,最大程度地恢复城市正常建设与发展。
                          社会与创新韧性旨在构建更平等、更包容、更多元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创新的韧性规划
                      才能创造有普适性、延续性的空间。强化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多元结构,以此为根基统筹城
                      市发展与安全,推进绿色与创新的现代化新型韧性城市建设。





                                                                                                          1
                                                                                                   2022.07.20
                                                                                                   WWW.ZGCSJS.ORG.CN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