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城市建设 23年9月
P. 10

高层






                                                                          上网人数已达10.67亿人,要进一步推进数字教
                                                                          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
                                                                          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第五,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要根据
                                                                          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
                                                                          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
                                                                          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
                                                                          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
                                                                          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
                                                                          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
                                                                          权。要坚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深入贯彻
                                                                          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牢教育对外开放正确方向和
              2023年9月6日至8日,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这是7日上午,习近平在哈尔滨工程大学
              考察时,同师生代表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安全底线。
                                                                             第六,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强教必先强
                                  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                   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                    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
                                  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                    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
                                  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                   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
                                  力。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                  立足教育强国建设实际需要,加大教职工统筹
                                  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                   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要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
                                      第四,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发展活                  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支持和吸引
                                  力。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                    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
                                  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坚持系统观                   教。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
                                  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                  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
                                  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                    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
                                  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                   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教育公平是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                    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
                                  在要求。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                    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
                                  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缩小教育的城乡、                   的教育领导体制。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建
                                  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                   设教育强国作为总抓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
                                  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                   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
                                  学”的需要。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                   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组织
                                  教育强国成败。要紧扣建设教育强国目标,深化                   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                   度。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
                                  我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要加                   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
                                  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信心、久久为功,为早
                                  价值导向,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                   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共同努力。
                                  教材。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                                                 董淼编辑
                                  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我国互联网


                 8 2023.09.20
              WWW.ZGCSJS.ORG.CN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