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城市建设 24年 11月刊
P. 19
部长之声
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提供科技支撑。
加快布局,国家实验室组建运行,国家科研机构、高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
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部分重点行 势,着力突破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先进材料、基础
业领域科技领军企业不断壮大。北京、上海、粤港澳 软件、核心种源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加快实施一
大湾区和南京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 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更加紧密。重大科技 接续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人工智能、量子科
创新成果引领产业发展,2013—2023年,我国规模以 技、前沿半导体、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重点前沿科技
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2023年以 领域实现整体突破,引领技术变革方向。
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支撑现代化产业
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7.73%,比2016年提高 体系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
2.4个百分点。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 和颠覆性技术,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
激光制造等技术有力推动“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 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推动新技术
平。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5G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外贸“新三样”扬 研究制定新时期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加快布局建
帆出海。我国系统掌握高铁建造成套技术,成为世 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
界上唯一能在各种气候环境和复杂艰险地质条件下 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
建设和运营高铁的国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 力度,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核电、特高压输电走在世界前列,光伏、风电装机容 全面支撑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重大疾病
量以及储能、制氢规模居世界首位。 防治、药品与医疗器械、重点人群健康、中医药传承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安全发展保驾护航。深 等领域技术创新,全面支撑健康中国建设。提升社
空、深海、深地等战略高技术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 会安全、基础设施和生产安全、重大灾害应对等领
点,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全球化运营,潜水器载人谱 域技术装备水平,支撑平安中国建设。加快推进生态
系化发展,“地壳一号”钻井深度超过9000米。一批 系统保护与修复、环境健康风险防控、重点区域流
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创新、应用有力保障了港珠澳大 域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
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 应用,支撑“双碳”目标实现和美丽中国建设。
建设。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取得新成效,主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和
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过95%。 政策统筹,推动科技政策从各管一段向构建高效协
同的政策体系转变。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
进一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体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
作机制,在科研实践中培养造就更多高水平科技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演进, 才,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今年6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环境。加快实
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 施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支持与各国科研人员
士大会隆重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科技体制改 共同攻克科技难题。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
革作出部署。我们要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 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锚定2035年 吸引更多全球优秀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深入实
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 施科技伙伴计划,持续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
线,创造更多高水平科技供给,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 作。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积极参与国际科技
体效能,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为 规则制定,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来源:人民日报) 董淼编辑
17
2024.11.20
WWW.ZGCSJ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