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20年 12月刊
P. 17
高层
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人类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 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的灵魂。真正有前途、有力量的国家和民族,
二、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社会主义
必然有其灿烂的文明、辉煌的文化。在几千年的
文化强国建设
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
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
方向引领行动,行动成就目标。只有牢牢把
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很重要的就在于创造了
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
熠熠生辉、光耀世界的中华文明,培育和发展了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确保社会主义
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
文化强国建设行稳致远。贯彻《建议》精神,需
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人无精神不
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立,国无精神不强。现在,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
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
指导地位。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任何一种文化,
半山路更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
都有一个占据统摄地位的旗帜和灵魂。对于社会
定的信心、统一的意志,更加需要文化的引领、
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化来说,其旗帜和灵
精神的支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
魂就是马克思主义。应当认识到,我们党是马克
设,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
思主义政党,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
局,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
国家,我们建设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这就从
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
根本上决定了任何时候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
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好中华民族
克思主义。要坚定信仰、保持定力,把坚持马克思
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
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贯彻到
造力。
文化建设全过程各领域,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推动构建人
义始终成为主旋律、最强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
智慧的结晶,引领着历史前进方向和时代发展潮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
流,昭示着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有坚持 想。要坚定不移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推动文明相通、文化相融,拉紧各国人民相互尊 推动工作,更加自觉地用以统领新时代文化建
重、相互理解的精神纽带,才能更好构建人类命 设,具体落实到把握方向导向、创新思维思路、
运共同体。中华文化既蕴含着协和万邦、天下大 改革体制机制等各方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同的丰富思想,又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深 文化守正创新、固本开新,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
厚传统。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坚持以我为主,但 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全体人
决不是搞自我封闭,更不是搞唯我独尊,而是立 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足中国、面向世界,更好促进中华文化和各国文 (二)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化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为建设命运与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
共的美好世界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当今 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充满希望,也 国家和民族要自立自强,首先在文化上要自觉自
充满挑战,特别是随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孤 信。可以说,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决定着
立主义抬头蔓延,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 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而且关系到国运兴衰、民
时沉渣泛起,加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性 族沉浮。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
更加凸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 了这种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形成了深厚的文
设,就是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积极借鉴 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获得了坚守正道的定
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定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建设社
15
2020.12.20
WWW.ZGCSJ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