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2024年增刊
P. 11
高层
想方法。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 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探 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
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 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
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首先要守好中 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
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 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
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坚 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
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 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
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 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
代化的正确方向。同时,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 文明重焕荣光。
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
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 十八
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
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积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 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
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
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转变不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思 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
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工作方法,真正成 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
为创新的引领者、推动者。 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2023 年 2 月 7 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 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
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 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 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
研讨班上的讲话) 衔接。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
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十六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
十九
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
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
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马克思主义中国
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
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
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
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
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
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
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
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
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
根。坚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
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
坚持。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
事物的无畏品格。
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我提出守正创新,就是
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
十七
路,这两条路都是死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
走出来的,也是从 5000 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 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
的;“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 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
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
5
2024.12.31
WWW.ZGCSJ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