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19年 8月刊
P. 17
时政
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设立一 护对象安全,维持和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
批国家公园,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并与生态保 数量及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护红线衔接,制定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 自然公园:是指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
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到2025 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
年,健全国家公园体制,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 值,可持续利用的区域。确保森林、海洋、湿地、水
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法律法规、管理和监 域、冰川、草原、生物等珍贵自然资源,以及所承载
督制度,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初步建成以国 的景观、地质地貌和文化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包括
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35年,显著 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
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自 然公园。
然保护地规模和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建成 制定自然保护地分类划定标准,对现有的自然
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 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
面积18%以上。 园、湿地公园、冰川公园、草原公园、沙漠公园、草原
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
区(点)、自然保护小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各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类自然保护地开展综合评价,按照保护区域的自然
(四)明确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自然保护地是 属性、生态价值和管理目标进行梳理调整和归类,逐
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 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
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 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
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建 (六)确立国家公园主体地位。做好顶层设计,
立自然保护地目的是守护自然生态,保育自然资源, 科学合理确定国家公园建设数量和规模,在总结国
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维护自然 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基础上,制定设立标准和程序,
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服务社 划建国家公园。确立国家公园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会,为人民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为全社会提供科研、 关键区域中的首要地位,确保国家公园在保护最珍
教育、体验、游憩等公共服务;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 贵、最重要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区中的主导地位,确
生并永续发展。要将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 定国家公园保护价值和生态功能在全国自然保护地
脆弱以及其他有必要严格保护的各类自然保护地纳 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国家公园建立后,在相同区域一
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 律不再保留或设立其他自然保护地类型。
(五)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类型。按照自然生态 (七)编制自然保护地规划。落实国家发展规划
系统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依据管 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依据国土空间规划,
理目标与效能并借鉴国际经验,将自然保护地按生 编制自然保护地规划,明确自然保护地发展目标、
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依次分为3类。 规模和划定区域,将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
国家公园:是指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 自然生态保护空缺的区域规划为重要的自然生态空
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 间,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
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 (八)整合交叉重叠的自然保护地。以保持生
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 态系统完整性为原则,遵从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
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 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整合各类自
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度高。 然保护地,解决自然保护地区域交叉、空间重叠的问
自然保护区:是指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 题,将符合条件的优先整合设立国家公园,其他各类
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 自然保护地按照同级别保护强度优先、不同级别低
义的自然遗迹的区域。具有较大面积,确保主要保 级别服从高级别的原则进行整合,做到一个保护地、
15
2019.08.20
WWW.ZGCSJ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