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19年 8月刊
P. 19

时政








                      源资产产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原住居民权益,                    护成效情况,发布评估结果。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估
                      实现各产权主体共建保护地、共享资源收益。制定自                    制度。对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进行评价
                      然保护地控制区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                     考核,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将评价考核结果纳入生
                      立健全特许经营制度,鼓励原住居民参与特许经营                     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作为党政领导班子
                      活动,探索自然资源所有者参与特许经营收益分配                     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及责任追究、离任审计的重要
                      机制。对划入各类自然保护地内的集体所有土地及                     参考。
                      其附属资源,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通                       (二十一)严格执法监督。制定自然保护地生态
                      过租赁、置换、赎买、合作等方式维护产权人权益,                    环境监督办法,建立包括相关部门在内的统一执法
                      实现多元化保护。                                   机制,在自然保护地范围内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
                          (十八)探索全民共享机制。在保护的前提下,                  执法,制定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指导
                      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                      意见。强化监督检查,定期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
                      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                    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及时发现涉及自然保护地的违
                      化的生态产品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                    法违规问题。对违反各类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等规
                      务功能。扶持和规范原住居民从事环境友好型经营                     定,造成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受到损害
                      活动,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支持和传承传统                    的部门、地方、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按照有关法律
                      文化及人地和谐的生态产业模式。推行参与式社区                     法规严肃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管理,按照生态保护需求设立生态管护岗位并优先                     建立督查机制,对自然保护地保护不力的责任人和
                      安排原住居民。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健全自然保护                    责任单位进行问责,强化地方政府和管理机构的主
                      地社会捐赠制度,激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自                    体责任。
                      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建设与发展。

                                                                 六、保障措施
                      五、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督考核
                                                                    (二十二)加强党的领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自然保                   要增强“四个意识”,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
                      护地监测、评估、考核、执法、监督等,形成一整套体                   责、一岗双责,担负起相关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的主
                      系完善、监管有力的监督管理制度。                           体责任,建立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的工作
                          (十九)建立监测体系。建立国家公园等自然保                  机制,将自然保护地发展和建设管理纳入地方经济
                      护地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建设各                    社会发展规划。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好自然保护职责,
                      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                    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工作落实。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党
                      充分发挥地面生态系统、环境、气象、水文水资源、                    中央、国务院。
                      水土保持、海洋等监测站点和卫星遥感的作用,开展                       (二十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推进自然保
                      生态环境监测。依托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和大数据,                     护地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大法律法规立改
                      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自然保护地                    废释工作力度。修改完善自然保护区条例,突出以国
                      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全面掌握自然保护                     家公园保护为主要内容,推动制定出台自然保护地
                      地生态系统构成、分布与动态变化,及时评估和预                     法,研究提出各类自然公园的相关管理规定。在自然
                      警生态风险,并定期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状况监测评                     保护地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或修订前,自然保护
                      估报告。对自然保护地内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                    地改革措施需要突破现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
                      发等人类活动实施全面监控。                              要按程序报批,取得授权后施行。
                          (二十)加强评估考核。组织对自然保护地管理                     (二十四)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
                      进行科学评估,及时掌握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和保                     保障制度。统筹包括中央基建投资在内的各级财政



                                                                                                          17
                                                                                                   2019.08.20
                                                                                                   WWW.ZGCSJS.ORG.CN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