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18年 10月
P. 16
时政
从2018年到2022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 第二篇 总体要求
5年,既有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从国际环境看,
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有望延续,我国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 按照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分两个阶
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2018年至2022
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同时国际农产
年这5年间,既要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又要为基本实现
品贸易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突出,提高我国农业竞争
力、妥善应对国际市场风险任务紧迫。特别是我国作为 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
第四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人口大国,粮食及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将刚性增长,保障
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从国内形势看,随着我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
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工业
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加强
化、城镇化、信息化深入推进,乡村发展将处于大变革、
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中高端、多 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
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
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
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是必然要求。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 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
展与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城市辐射带动农村的能力进一
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
步增强,但大量农民仍然生活在农村的国情不会改变,迫
切需要重塑城乡关系。我国乡村差异显著,多样性分化的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
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
趋势仍将延续,乡村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将进一步得
到发掘和拓展,同时应对好村庄空心化和农村老龄化、延 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续乡村文化血脉、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任务艰巨。
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备较好条件。有习近平总书记
把舵定向,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科 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
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学决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共同
意志,乡村振兴具有根本政治保障。社会主义制度能够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
集中力量办大事,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
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方面的领导体制
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乡村振兴
具有坚强制度保障。优秀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寻根溯源 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的人文情怀和国人的乡村情结历久弥深,现代城市文明
导入融汇,乡村振兴具有深厚文化土壤。国家经济实力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
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
和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对农业农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
振兴具有雄厚物质基础。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 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
农业农村短板。
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各地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做
法,乡村振兴具有扎实工作基础。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
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对“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
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
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必须抓住
机遇,迎接挑战,发挥优势,顺势而为,努力开创农业农 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
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村发展新局面,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
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
14 2018.10.20
WWW.ZGCSJ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