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18年 10月
P. 18
时政
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 局协调、功能齐全。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
镇村联动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发挥多重功 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注重融入时代感、现代
能,提供优质产品,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满足 性,强化空间利用的人性化、多样化,着力构建便捷的生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让乡村居民过上更
第三节 推进城乡统一规划 舒适的生活。
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 第三节 严格保护生态空间
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布 乡村生态空间是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
局,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 或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加快构建以“两屏
乡发展形态。强化县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引导约 三带”为骨架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加强国家重点
束作用,科学安排县域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 生态功能区保护,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
村庄整治,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综合考虑村庄演 体系。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
变规律、集聚特点和现状分布,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半径, 强对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
合理确定县域村庄布局和规模,避免随意撤并村庄搞 境,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全面实施产业准入负面
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 清单制度,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
控,注重农房单体个性设计,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 目录,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准入管理和
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避 底线约束。
免千村一面,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 第九章 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第八章 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
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 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
一,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保 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
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延续人和自然有机融合的乡村空 搞一刀切。
间关系。 第一节 集聚提升类村庄
第一节 统筹利用生产空间 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
乡村生产空间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 庄,占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科学确定
空间,兼具生态功能。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 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
农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重点建设以“七 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保留乡
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产品主产区。落实农业功能区 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鼓励发挥自身比较
制度,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 优势,强化主导产业支撑,支持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
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合理划定养殖业适养、限 专业化村庄发展。加强海岛村庄、国有农场及林场规划
养、禁养区域,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适应农村现代 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划分乡村经济发展片区,统筹推进 第二节 城郊融合类村庄
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各类园区建设。 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具备成
第二节 合理布局生活空间 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综合
乡村生活空间是以农村居民点为主体、为农民提 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产
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国土空间。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遵循 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划定空间管控边界,明确用地规 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逐步
模和管控要求,确定基础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 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
准,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引导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 需求能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16 2018.10.20
WWW.ZGCSJ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