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18年 10月
P. 17
时政
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 治理体系初步构建。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 模式和经验,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
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第六章 远景谋划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 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
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 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
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 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
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 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
关系。 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宜居的美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 丽乡村基本实现。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 全面实现。
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不断深化农村改
第三篇 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
场,调动各方力量投身乡村振兴。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 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国
撑乡村振兴,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 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
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 乡村振兴,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 第七章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对国土空间的开发、保护和整
行、因势利导,分类施策、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丰富多 治进行全面安排和总体布局,推进“多规合一”,加快形
彩。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 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
切,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第一节 强化空间用途管制
第五章 发展目标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 统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按照不同主体功
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 能定位和陆海统筹原则,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
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 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
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及海洋
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体系初步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全 生物资源保护线、围填海控制线等主要控制线,推动主
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乡村 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健全不同主体
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成 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
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城乡 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显著 第二节 完善城乡布局结构
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
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 展的城镇格局,增强城镇地区对乡村的带动能力。加快
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 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农业转移
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 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
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 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加强以乡镇政府驻
15
2018.10.20
WWW.ZGCSJS.ORG.CN